怀想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是和中国几代人的童年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看露天电影长大的。那时的孩子,几乎没有电影院的概念,因为电影都是在露天放映的。当广播中播放电影通知时,大大小小的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跑到放电影的篮球场上划地盘,在自己圈定的地盘上写下“有人”二字。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迟到者只要看见圈内“有人”,便乖乖地到旁边的地上接着画圈。写上“有人”,便可高枕无忧。还有的孩子看电影心切,早早地就把家里的板凳拿来倒放在圈里。直到今天,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见地上“有人”,还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看露天电影,夏天很惬意。人们早早地吃罢晚饭,带好扇子、驱蚊剂,便来到露天影院纳凉,并和左邻右舍聊天。冬天则很难过,你必须全副武装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在寒风中还得不停地跺脚用以御寒。可就是再冷,也没有人想到回家。碰上刮风下雨,退场的人也很少,大多数人都撑开雨伞继续看;也有人不惜淋得像个落汤鸡,付出发烧感冒的代价,坚持把电影看完。
那时候的电影里,几乎没有爱情。但露天电影场里却散落着淡淡地爱情的温馨。那时,男孩追求女孩,最能表现自己诚意的就是去画圈写“有人”,然后喜滋滋地跑到女孩家讨好。如果两人的关系已很亲密,两家人会特别让两人坐在一块。夜幕下,两人相视一笑后会悄悄地把手牵在一起,又担心怕人看见,便像贼似的四处看看,赶紧又把手松开。如果关系还处在发展阶段,女孩有时会稍带上一个小“灯泡”,既可以“照”着男孩,又可以掩人耳目。对他们来说,看电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若有若无的情意飘浮在人头攒动的银幕之下,给两人营造出暖融融的氛围。

乡村孩子去看电影
当然,电影场并不只是恋人们的天下,也是邻里、朋友们交流的场所和孩子们的天堂。自古以来,凡公共演出场所,便是人们进行社交的最佳地点之一。古罗马时代的竞技场,中国宋代的勾栏瓦舍,19世纪的欧洲话剧院,20世纪中国的戏园子,都是这样的地方。满天繁星下的露天电影场,更是邻里、朋友和家人真诚交流的场所。
60~70年代,看电影就是孩子们盛大的节日。孩子们常常会趁此机会向父母要三分钱买根冰棍,五分钱买根雪糕或两分钱买根棒棒糖。即使平时常遭拒绝的孩子们,在电影场也会得到满足。
可只要电影即将开始,那些满场欢蹦乱跳的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会安静地偎在父母跟前,瞪大眼睛盯着银幕。露天电影让我们充分体验了自由、廉价和吃零嘴的快乐。露天电影因而在人们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置身于真正的夜色中观看电影,令几代人痴迷驻足。
我们的很多历史知识都是从露天电影里获得的。那时候,看的最多的外国影片是阿尔巴尼亚和前苏联的。现在四五十岁的人,碰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如果你举起右手说一句:“消灭法西斯”,对方会很快地举起右手回答:“自由属于人民。”“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是阿尔巴尼亚影片中最流行的两句台词。

电影《列宁在1918》剧照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有句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因为,这两句台词也切合了当时物资匮乏的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在今天,有的人抱怨工资低,朋友们也会善意地宽慰他:“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那时,能够看的国内的影片也不多。因此,《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和《铁道卫士》看了一遍又一遍,片中的插曲耳熟能详,人人会唱。我们受着这些影片的教育长大,影片中的内容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精神生活的支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那时候看电影,很容易便知道片中的正反角色,好男人高大威猛。《铁道卫士》里的高科长即使装扮成特务,也掩饰不住一身正气;而女特务即使装扮成好女人,也掩饰不住妖里妖气的本性。那时的电影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面人物不死,英雄永生。所以,孩子们都有一个共识,只要当了八路军、解放军,即使穿过枪林弹雨,也会毫发无伤。而国民党、狗特务即使碰见一个英雄,也会一片一片地倒下去。
尽管如此,坐在星空下的几代人,仍然忘却了自己,忘却了外面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和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电影场因而常常会响起掌声和低泣声。电影散场后,还有很多人沉浸在影片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有部外国影片《天堂影院》,这是一个很好的片名。用在露天电影上,非常合适,露天电影就是电影的天堂。
可不知不觉间,露天电影消失了。坐在豪华的电影院里,根本找不到露天电影的感觉。互不相识的人们看电影时没有激情,没有投入的掌声和低泣声,电影没有结束,便有人早早离去,留下满地的瓜子壳和嚼过的口香糖。在电影院看电影,好没劲。想到“露天电影”,便有些怅然若失。
曾在网上看过一则关于露天电影的笑话。说的是有一个小山村赶了回时髦,播放了一部外国电影,其中有个女人裸身背对观众的长镜头。有男子颇觉不过瘾,从银幕下穿过,跑到银幕背面,结果看到的仍是后背;他以为人家转身了,赶紧又穿过银幕,再一看,仍然是后背。他很失望:“这外国女人,怎么前后长得一个样!”笑话虽然荒诞庸俗,却说明了文化的缺乏、信息的闭塞让人愚蠢这个道理。既然电影能够传播文化,透过这个庸俗的笑话,我们应该思考在需要电影的地方搞一个回归露天的电影工程,让电影场成为传播文化的场所,让贫困地区贫乏的文化生活能从露天电影中获得一丝生气。

电影《铁道卫士》剧照
曾几何时,悄然告别了城市文化的露天影院又悄然回归。这两年,我所居住的小区在夏日的晚上,会在花园旁放映露天电影。当电影银幕扯出来后,露天的临时电影场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的媒介和场所。那些高楼大厦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人们走出家门,终于在露天影院找到了一个互相照面招呼的机会。露天影院的回归,让关门闭户自成一体的人们重新体会到了一种交流的温情,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给这种交流平添了欢快和笑声。在电影开始前的时间里,人与人之间兴致勃勃进行真诚的交流,不仅让社区拥有了生气和活力,还拥有了一个返朴归真的文化现象。习以为常的淡漠的人情被交流的快感所取代,在其乐融融的气氛烘托下,露天影院内人们的欢笑比电影院里热闹、欢快得多。很多体会过露天电影的过来人重新来到露天影院,望着悬挂着的白色银幕,既是在看望一位故友,也是在重温往昔的温馨。
久违了,露天电影;久违了,露天影院。愿你的悄然回归,能长久地促进淡漠人情的悄然回归。(作者:董玉梅)
〔附〕电影是一个舶来品,来自美国。早在1895年,早期电影在美国、欧洲的放映便风行一时。1896年的8月,电影便跟随着帝国主义的大炮和鸦片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第一场露天电影在上海的“又一村”戏园放映,当时人称之为“西洋影戏”(电影)。1900年,电影溯江而上传入汉口。美国汇喇洋行在汉口的老跑马场(今珞珈山路)扯出了汉口的第一块电影银幕。这具有纪念意义的第一场电影就是露天电影。早期的电影内容大多是猎取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中的某些片断,片长最多也不过15分钟,但由于这是形式新颖的娱乐活动,仍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租界内虽然也有了高档的电影院、影剧院,但露天电影一直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可以说,从产生电影的那天起,露天影院就是普通百姓的精神乐园。电影这个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内涵的载体,逐渐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露天影院也成了普通百姓文化生活的一块富饶的土地。

露天电影放映员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