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儿时的年味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可忆起儿时的过年,却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每年的过年,却是那么的让人向往,让人留连。

从腊月二十八日开始,各家各户的油锅就都摆开了。炸圆子,炸藕夹,炸馓子。从父母开始切肉剁肉,孩子们的口水就往外流了。当油锅翻滚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离不开那锅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兄妹三人一定是围在父母的身边,看着父母把盆子里的肉馅放在手心里,捏出一个个圆圆的肉团,丢进油锅,不多时,肉团便从锅底浮出,变成金黄。

这时候的父母,总是最通情达理的,最能体谅孩子们的心事的。第一批圆子出锅后,父母总是笑眯眯地让我们伸出手,然后把一个还冒着热气的圆子放到我们的手掌心,我们一边叫着“烫死了,烫死了”,一边把圆子放进嘴里,急急忙忙地咽下去,然后又眼巴巴地看着锅里。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炸圆子

炸完圆子后,炸翻卷。通常是母亲擀面皮,父亲掌勺。母亲可以把一团面擀成薄薄的面皮,然后把面皮切成小块,再翻成花样,丢进油锅。当然,和面的时候,里面要放上盐和葱花。每年,母亲会把面粉加工成几种口味,有些放进香油,有些放进牛奶,有些还放一点辣椒粉。每年的翻卷,都炸得很多。炸的过程也是我们吃的过程,我们总是趁父母不注意时,抓一把翻卷就跑开。吃完了,再如法炮制。当油锅终于从炉子上端下来时,我们的肚子也就吃饱了。

那时,家中有两个小口大肚的米缸。每年春节,翻卷都要把两口缸装满。这两口缸也就成了春节最让我们喜欢的器物。只要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米缸前,抓出一把翻卷吃。春暖花开的时候,缸才会空。母亲就会把缸洗干净,封好口,这时候的我们,就再也不会去看它了。

除了自己家里备的春节食物之外,副食品商店里也有专门供应春节的糖果类食品。其中有三样是需要凭票才能购买的,这就是京果、杂糖和酥糖。平时,商店里根本看不到这些食品。在春节来临之前,孩子们变得特别勤快。一天几次跑到副食品商店去,那种企盼的心情可不是现在的孩子们能体会出来的。

京果是白色的圆形食品,油炸出来的,外面裹着带甜味的白粉末,吃在口里甜甜的;杂糖是由花生、桃仁、芝麻和红糖熬制出来的,切成一块块方形的,厚薄不一。因为是糖起的粘合作用,温度稍微高一点,就粘在一起了。酥糖有简易的包装,每一小包大约也就只有现在的一个小手机那么大。拆开包装后,里面的糖块可以分成一丝丝的,放在口里,甜滋滋的。

这三样食品是我们眼里最好的食品。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服装设计很人性化,衣服两边都有一个很大的口袋。春节期间,这口袋就如同一个百宝袋,里面会装进花生、瓜子、米泡和各种各样的小食品。如果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有谁的手伸进了口袋内,其他的小朋友一定会眼睁睁地盯着,看他会拿出什么样的食物。有时,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从口袋里拿出自己最得意的食品,进行比较,互相中意的就换着吃。于是,交换食物成了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行为方式。

可是很少有孩子能拿出这三样的,因为凭票购买,这三样就成了各家各户的珍贵食品,大多都是客人们来了才摆上桌面的。那时各家的孩子也多,孩子们一起疯玩,没有几个愿意和父母一起串门的。但和父母一起串门,很有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吃这三样。知晓这其中奥妙的孩子,就会高兴地跟着父母行动。我最喜欢吃酥糖,有一次,跟着父母走了几家,竟一家吃了一块,那个心情啊,到今天想起来,仍然觉得幸福无比。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时候,一张票只能买半斤糖。我们家只有4张票,虽然可以买两斤糖,但因为要用来招待客人,我们只能象征性地吃一点。要想痛痛快快地吃这三样,实在是不容易。尤其是酥糖,不比京果、杂糖,总是缺货。所以,那一年吃的几块酥糖,在我嘴里留下的余香让我咂巴了好久。

每年的春节,我们家和隔壁的人家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要包饺子。因为我们家是河南人。

父亲最会包饺子了,在面皮里放进馅后,两只手只把面皮一挤,便成了一个肚子鼓鼓的、能够绕圈子排长队的饺子了。妈妈擀面皮,面皮在擀面杖下自己转圈。通常情况下,要包饺子的时候,也就是要吃年饭的时候了。

每年包饺子的时候,父亲总是在房中间摆上一个炭火盆,烧上木炭后,屋里便暖暖的如春天了。我们围着父母,看着父母包饺子,然后帮着父亲让饺子站队。由于我们都争着抢着摆饺子,父亲为了解决这场“纷争”,便命令我们一人指挥一支饺子队伍,看谁排得最整齐。怎么指挥呢?我们都不知道,父亲告诉我们,你们喊口令啊,你们喊一二一,饺子就会听命令,排得很整齐。于是,我们便听从父亲的话,一边喊一二一,一边让饺子站好队。每隔一会,父亲会回过头来检查:你的队伍不整齐,他的队伍很整齐。在这个过程中,我拿到了一个站不起来的饺子,结果我的队伍总不整齐,遭到哥哥的嘲笑。我就向父亲告状,说哥哥笑我不会指挥,饺子不听命令,赖在地下不起来。父亲呵呵笑着:出现伤兵了,送到医院去吧。我就把这个饺子放到一边去。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炭火盆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包饺子

有一年的春节,出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父母开始包饺子,父亲的身后是我睡的小床。那年,父亲不知从哪儿搞了十多斤肉,提议多包些饺子吃。为了让包好的饺子有地方放,父亲把我小床上的棉絮掀起来,然后铺上报纸,把包好的饺子放在我的小床上,直到小床排满,才转移地方。也许是炭火让屋内太温暖,也许是父亲太累了,不知什么时候,父亲把小板凳移开,坐到了小床上。等到饺子包完了时,母亲才看到这一幕。母亲指着小床问父亲:你坐在饺子上都没有感觉吗?父亲扭头看看,然后大叫着站了起来,哈哈大笑了半天,才告诉母亲:我还正想问你,这床上铺的棉絮怎么这么软和呢。以后有几年的春节,只要包饺子,母亲总会望着父亲提醒我们:你们注意,别再让爸爸把饺子压成饼了。父亲听见后,总是“嘿嘿”着笑几声。那些被父亲压瘪的饺子,后来被母亲放在铁锅里煎成了肉饼,都被父亲吃了。

小时候,我们家的年饭,就是吃肉馅饺子。母亲拌的萝卜肉馅,被父亲包在面皮里,肉馅的分量很多,味道也特别鲜美。饺子都包完了之后,我们兄妹三人都挤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把饺子一个一个丢进翻滚着的开水锅,然后再看着饺子一个个从锅底漂起来,那个馋样啊,是今天的孩子们怎么着也不会想到的。除夕之后的几天里,家里基本不做新的饭菜,都是吃年前备下的食物和饺子。就是今天,在美食城遍地开花的武汉,也没有哪一家饺子馆的饺子能够比父母亲包的好吃。饺子,是我们家不变的年饭。

儿时的春节,虽然物资贫乏,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这么亲切和温暖。回忆儿时的春节,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给女儿讲讲儿时的春节,女儿竟听得津津有味。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布票与棉絮票

穿

儿时的过年,穿新衣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平日里,穿衣都讲究顺序,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小了,老三穿。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并不只是雷锋才这样做,每家每户都是这样的。但只有过年是例外的,无论在家排第几,都有一件新衣。

过年的新衣,对小女孩来说,一定是以红色为主。碎花的红棉袄最受小女孩喜欢,无论是谁,只要比较早地穿上红棉袄,就到处显摆。那时,也时兴在棉袄外穿罩衣,以保持棉袄的干净,但只要父母不在,有些小女孩就把罩衣脱下,故意把棉袄穿在外面,让其他的小女孩羡慕不已。

儿时的记忆中,新衣都是母亲自己做的。百货大楼内,人最多的地方是布匹柜。每年临近过年时,孩子们就像小尾巴似的跟着自己的母亲,上百货商店去挑布料,我也跟随母亲去买花布。好像是我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吧,我不想穿红罩衣了,我想买别的颜色的布料做新衣。可那时,布匹的花色单一,没有更多的颜色和花样可以选择。因此,母亲依旧想买红碎花布料,可我却脱离了母亲的视线,看中了一种土黄色碎花布。土黄色的布料上印着浅淡淡的碎花,极不显眼地被售货员放在角落里。我把母亲拖过来,要买它。母亲告诉我,这种布料很难看,会把小姑娘穿成丑八怪的。于是,我又挑选,看中了一个大朵红花的布料,那是用来做被面的。母亲又不同意,我开始耍赖,要么就是大花布,要么就是土黄布,就是不要红碎花布。母亲打了我一巴掌,也不管用。因为我的目的就是要穿和别人不一样的衣服,母亲只好依了我,买下了土黄布。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湖北省布票

回到家,母亲很快把哥哥的衣服做好了。准备为我裁剪时,母亲开始发愁,因为这布料的颜色本来就不是孩子穿的。为了做这件衣服,母亲走到邻居家,把别人为孩子裁剪后剩下的边角余料分别拿了一些回来,然后左右比较,最后选了一种深红色的布料做成了新衣的领子,又在袖口缝了一圈红布。衣服做好了,母亲让我穿上,左看右看,仍然不满意,又把剩下的红布片折叠起来,做成四个结子,缀在了衣服的口袋两边。当我再次穿上这件衣服时,我看见母亲微笑了。

春节的新衣是每人一件的,但裤子就不一定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穿过新裤子。哥哥是家中的老大,做新裤子,首先是为哥哥做。但就是这样,哥哥也没几条新裤子。

我女儿曾问我,为什么不做新裤子呢?为什么不呢?一则因为条件有限,二则因为布票不够用。20世纪60~70年代,布料都是凭票购买的,一人一年的布票不过几尺。做了衣服后,就剩不了多少了。加上有时需要买被里被面,有时从农村来了亲戚,也需要为他们扯布做件衣服。所以,每年春节,母亲总是在父亲的裤子中挑两条,或者在自己的裤子中挑一条,按照我和哥哥的身段,改成我们穿的。当然,考虑到我们还要生长,裤子都做得稍长一些。要往上折一下,才不会拖地。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全国各地的布匹柜基本相似

“过年穿新衣”是传统习俗,身穿新衣,脚踏新鞋,才能象征新的一年开始,旧的一年过去。因此,裤子虽然是旧的,但必须要变着法以旧更新。对于衣料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染色。商店里有各种颜色的染料出售,靛蓝好像最受欢迎,染裤子使用得最多。母亲将我们的裤子做好后,总是马上把炉子的火烧旺,然后搁上装有半盆水的脸盆,再把两袋靛蓝染料倒入,煮开后,就把要染的裤子放进去。盆子里咕咕嘟嘟地翻着泡,母亲守在炉旁,拿着火钳不时的翻动。有时需要走开一会,就把火钳交给我和哥哥,让我们随时翻动,以便让裤子的颜色染得均匀。每逢这时,我和哥哥都抢着做这事。春节的希望就在锅里煮着,希望是随着锅里的热气冉冉上升的。我们怎么会不用心呢?煮了约20多分钟后,母亲就把裤子从盆里捞出,摊在地下,等裤子凉下来后,就用清水漂洗干净。这时,我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拿着自己的新裤子跑到外面去晾晒。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染衣服的染坊

那时,并不只是我家,家家户户好像都在这么做。孩子们对此没有异议,穿上改制的裤子同样欢欢喜喜过新年。

春节期间,我们也有新鞋穿。大多数情况下,新鞋也都是做的,有些还是从乡下带来的。那时候,乡下、城里的观念并不太明显,家家都有乡下的亲戚,亲戚们没有别的东西带到城里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带点花生、黄豆、绿豆粉条,然后再为孩子们做几双布鞋。

30多年前的女孩子,没有不扎辫子的。都以长辫子为美。春节期间,女孩子也都在辫子上做文章。刚好那时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风行,学习铁梅,有一头长发的女孩子就会用红头绳扎着长辫子,放在胸前,走路的时候把胸脯挺得高高的。没有长发的女孩子也会用红色的毛线在辫子的末梢绕很多圈后,扎成红色的节。可是,单纯用毛线,这节很容易从辫梢上脱落,女孩子们又买来橡皮筋,先用红毛线把皮筋缠绕好,扎好头发后再把红毛线缠上。

那时,商店里还有一种胶丝,也可以用来扎辫子。胶丝五颜六色,挂在商店里,两分钱可以买一根,一根约有3尺长。回家后用剪刀剪成两截,一根辫子上扎一根。尤其是春节,别看就那么两根绳,在手巧的女孩子那儿,仍然可以扎出自己的花样来。什么叫心灵手巧,看看女孩子自己扎在头上的胶丝和红毛线,就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的。爱美,作为女孩子的天性,在春节这个时间段表现的最充分了。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那时的女孩都时兴留长辫子

新衣、新裤、新鞋和头绳都齐备了,接下来就要举行穿新衣的仪式了。

穿新衣之前,一定要洗澡。往往是腊月二十九日的晚上,一家人一个都不能拉下,都要洗澡。父母会先把炭火烧旺,然后端进房内一个大脚盆,里面放上半盆热气腾腾的水,让我们挨个洗。这天,母亲往往会为我搓背,意思是要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洗干净后,母亲还会用脸盆端半盆热水,让我从大盆里站起来,从我的肩膀上往下浇水,以便把身上的脏水冲洗掉。然后,我会爬到床上,从里到外全部换上干净的衣服。

年三十一大早,母亲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衣。然后,在院内的两棵树之间扯上晒衣绳,晾晒洗净的衣服、床单、被套。母亲总是说,除旧迎新,春节之前一定要做全面的大扫除,就是再累也要做完。

那年,我穿上母亲为我做的衣服,跟在母亲身后出现在大院时,院内的女孩们羡慕得不得了。在花色和颜色差不多的红海洋里,终于有了一点别样的颜色。在这个全民整齐划一穿衣服的时代,母亲别出新意地做了这件衣服,好好地让我美了一次。这一年的春节,我一刻也不愿呆在家中,总是往外跑。和父母一起上街游玩,也数我最积极,哪儿人多,我就往哪儿钻,唯恐别人没看到我的新衣。

春节就在我们的期盼中欢欢喜喜地来了。穿上新衣的孩子们的笑闹声格外清脆,加之满院的烟花声、爆竹声,和父母们脸上洋溢着的喜庆色彩,春节,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小时候过年,玩的内容太多了。当然,第一项就是与年密切相关的鞭炮和烟花。

鞭炮,平时还可以听的到。尤其是有人结婚的时候,在背诵了毛主席语录“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之后,还是会放一挂鞭炮庆贺的。在很偶然的时机里,我看到一张文革时的结婚证书,上面就是写的这段毛主席语录。就是在这种时候,很多的男孩儿都会在鞭炮声刚停,便满地找那些没有炸开的鞭炮,然后像宝贝似的捧着。在合适的时候,就把这鞭炮放在地上,用火柴点燃引火索,然后捂着耳朵站到一边。

烟花,只有春节才有的。那时,虽然物资贫乏,但只要能够买到手,质量都是很好的。春节时的烟花丰富、绚烂多彩。有些彩球点燃后,在地面一边蹦着,一边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有种冲天炮,点燃后,先在地面上放出几束火花,然后随着尖厉的叫声直冲天空,冲到几十米的高空后才炸开,天花烂漫,让所有的孩子们都仰着头大叫。还有一种圆形的地老鼠,点燃后边喷出火花边旋转。调皮的男孩子有时突然会用脚把旋转的地老鼠踢到女孩子脚下,让女孩子尖叫,然后开心地大笑。地老鼠是所有烟花中最便宜的,一分钱一个,因此,我们玩得最多的也是地老鼠。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儿童画“点鞭炮”

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放鞭炮。鞭炮买来时是一整挂,但大多数人家在除夕夜都只放半挂,另半挂就拆成一支一支的,给孩子们玩。于是,春节这几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零星的鞭炮声。有些男孩子还动心思玩出花样,在墙上用钉子掏几个挨着的小眼,把鞭炮一支支放进去,再点燃,这样可以连续有几响。女孩子这时大多是在旁边看热闹,能够参与点鞭炮的胆大女孩不多。

春节期间,男孩子还有一个集体活动,就是摔跤。我总是跟在哥哥后面,看男孩子摔跤。这些男孩子通常分成两帮,一边出一个,然后,摆出阵势,弯着腰防止对方的进攻。每当有摔跤活动时,观众都很多。大家自发地围成一个圆圈,给摔跤者腾出地方。然后,为胜利者欢呼,也为失败者鼓劲。

其实,说是摔跤,但根本没有章法,就看谁的蛮力大。如果两个人势均力敌,现场就非常热闹,每一个观众都是教练,每一个观众都来指挥。于是,现场就有“翻过来,颠倒,快伸腿”等呼叫。有些孩子被摔倒在地后,观众还叹息:不听我的,早听我的,肯定不会输。在这个过程中,总有孩子的新衣被弄脏,有的甚至弄破了。有些家长路过,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摔跤,和气的家长会把孩子喊到一边,温和地提醒孩子,不要把新衣服弄脏了;而脾气稍大些的家长,就会闯进圈子,铁着脸拎着孩子的耳朵回家去,全然不顾孩子的脸面和疼痛的叫喊。每逢有这种情形出现,摔跤场一定会冷清下来,大家一哄而散,目标马上转移了。

儿时的春节,常常会下大雪。这种气候现在已经不多了。武汉已经好多年没有大雪了。虽然2005年下过一场大雪,但这场雪下在3月12日,雪花根本无法凝结。而儿时的春节,因为雪花,孩子们玩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首先,是打雪仗,这是男孩子玩的游戏,但女孩子们也积极参与。打雪仗,没规则,把雪捏成团掷向对方。有时,雪团会真的砸在某一个女孩的脸上,柔弱的女孩子会哭的很伤心,于是,男孩子们便嘘声四起:不要你玩,你非要玩。有时男孩子还会聚在一起唱童谣:“好哭佬、卖灯草,卖给狗子狗子咬。”过了一会有的女孩子会破涕而笑,也有些女孩会哭着回家。但如果这样,下回再玩打雪仗时,男孩子就不会让她参加了。

雪花飘落后,只要不融化,孩子们就会滑冰。通常都是先跑几步,然后开始滑行,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在同一个地点滑行,硬是把地面上的雪压得放光,成为真正的溜冰道。有时,这种滑雪的游戏也吸引大人们来玩。有些不太灵活的大人们在滑冰的过程中跌倒,逗得孩子们会大笑,大人们也会乐呵呵地笑着,没有谁不好意思的。

下雪的时候,最吸引孩子们的还是堆雪人。只要下雪,大院内的雪人便到处都是。用红萝卜给雪人当鼻子,用煤球给雪人点眼睛。这也是春节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栋房子的门前几乎都有一个雪人。冰雪消融时,雪人都脏了,也缩小了很多,大人们会把雪人铲走。而在春节期间,经常有孩子们自发地维护雪人,给雪人添上更多的白雪。如果眼睛被人拿走了,最先看到的孩子定会到自己家的煤筐里再取两个煤球给安上。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儿童画“堆雪人”

儿时年味:百姓回忆里的春节记忆

小娃娃和雪娃娃

春节,孩子们也三五成群地去逛街。儿时的街,虽没有这么多的商店,但节日的气氛相当浓郁。路边,家家户户都贴有春联。路边都有彩旗。大树两边也会扯上绳子,牵出带有革命性的迎春标语。

但是,这些内容都吸引不了孩子们。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到商店买食物吃。在我们看来,节目的气氛最浓郁的地方还是商店,因为这时候的商店,不仅物资丰富,而且装饰也喜庆。一拨一拨的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在这里精挑细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那时的压岁钱通常只有三五角,如果有一元钱,就很让孩子们羡慕了。但就是这三五角钱,也都成为孩子们难得支配的财产。虽然都站在食品柜前,但要买什么食物,买多少,都要仔细考虑。我喜欢吃姜糖,三分钱两颗;还喜欢吃发饼,六分钱一个。于是,我就会用压岁钱买两颗姜糖。买发饼之前,总是舍不得掏出自己的钱。有时,去几趟副食店,才会买一个吃。我过年的压岁钱从一角涨到三角,后来涨到五角。这五角钱的压岁钱,总是会过了初夏才用完。

也有些孩子们不买食物,买烟花。通常这都是男孩子们。男孩子用压岁钱不比女孩子仔细,都是大大咧咧的,没有计划的,他们的压岁钱没上几次街就会花得精光。哥哥就是这样,压岁钱没了,就来找我要.如果我不给,哥哥就会说:买烟花我们两个人一起看,好不好?如果我仍然不给,哥哥还会这样说:妈妈分给你的事,我来帮你做,行不行?这时,我就会答应,就会给哥哥钱,但最多也只给五分钱。哥哥一边说小气小气,一边就跑得没影了。

今年是小年,明天就是除夕了,想到儿时的过年,怀旧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时代毕竟不同了,就是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下雪的大量减少,春节的记忆大多也只能留在文字中了。(作者:董玉梅)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8697.html

(0)
江城网的头像江城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11日 上午10:23
下一篇 2025年7月11日 上午10: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