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晶吴婷
晨光漫过绿景花园小区的米黄色居民楼,71岁的李爹爹习惯性地走向单元楼门口的报箱。不同于往日踮脚摸索锈迹斑斑的锁扣,如今他只需轻轻按下按钮,箱门便缓缓弹开,崭新的报纸带着油墨香躺在里面。美地家园退休的李阿姨正带着孙子在“共享花园”里辨认新栽的月季,孩童的笑声混着花香,在初夏的风里轻轻荡漾。这是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里寻常的一天,却藏着社区治理的细腻心思——从斑驳报箱到文化信箱,从闲置空地到共享花园,一个个微小的改变,正悄然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
花园共生:荒地上开出的共享之花
共享花园前后对比照
社区西北边的美地家园有一块约15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常年堆着建筑垃圾,杂草长到半人高。今年年初,几位爱好养花的居民向社区提议:“不如把这里改成花园,大家一起打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响应,但也有人质疑:“种了花谁来管?会不会又变成‘无人区’?”
社区没有急于动工,而是先组织居民“头脑风暴”。经过六轮讨论,最终确定了“共享花园”的模式:由居民自愿认领,社区提供花苗、工具和技术指导,还制定了《共享公约》,明确浇水、施肥、除草的责任。
花园建成后,社区趁热打铁开展“花卉认养”活动,100多株月季、绣球被居民认养,认养牌上不仅写着花卉品种,还有认养人的名字和寄语,成了花园里独特的风景。每季度举办的“旧物置换”活动更让这里热闹非凡,居民们带着闲置的花盆、花架、园艺工具来交换,一来二去不仅盘活了闲置物品,还聊出了邻里情。有位居民用闲置的洒水壶换了一本园艺手册,笑着说:“这比扔了强,还能交朋友。”
报箱焕新:锈迹里长出的共治新芽
除了共享花园,报箱的变迁也是社区治理的生动注脚。过去,绿景花园小区单元楼门前的报箱是社区的“老物件”,铁皮生锈、锁芯失灵是常态。“下雨天报纸全湿透,有时候钥匙都插不进去,年轻人还好,我们老年人真是犯难。”李爹爹的话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困扰。更麻烦的是,部分报箱被小广告覆盖,甚至成了堆放杂物的“死角”,与社区近年翻新的小区环境格格不入。
报箱翻新前后对比照
2025年5月,社区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收集到12条关于报箱的意见。“本以为是小事,没想到居民反映这么集中。”社区党委随即召开居民议事会,联合多方组成“改造监督队”,经6次研讨会、3次实地勘察,确定“防锈不锈钢箱体+文明LOGO喷涂”方案。施工期间,社区还组织志愿者清理5车旧报箱残留的杂物,粉刷墙面800平方米。如今,焕然一新的报箱成了单元楼门前的“风景线”,居民们取报、取快递更方便,连楼道环境都清爽了不少。
全新报箱不仅实用,更成了邻里互动的新纽带。清晨取报时,居民常驻足聊新闻趣事;快递到了,邻居们会互相提醒领取。“报箱结实,信件报纸不丢,还能交流,邻里更亲近了。”老党员郭大爷整理信件时说。居民主动擦拭污渍、劝导乱摆物品,报箱始终整洁美观,成了楼道“文明风景线”。
从共享花园到报箱更换,绿景苑社区的治理密码,就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里。花园不大,却架起了邻里互助的“连心桥”;报箱虽小,却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这些看似微小的“支点”,撬动的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凝聚的是共建共享的合力。
社区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从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回应需求,用共建共享的理念凝聚人心。当每个小支点都发挥作用,当每个居民都主动参与,老旧小区便能焕发新活力,宜居环境的蓝图也会在一点一滴地改变中,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在绿景苑,这份温暖还在延续……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