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智能医学领航者叶哲伟:二十载拓路从首例手术到教育体系

访客 2025-08-20 13:05:14 38289
中国智能医学领航者叶哲伟,历经二十载拓路前行,从首例手术到建立医学教育体系,他致力于智能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叶哲伟在智能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推动医疗技术革新,为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国智能医学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智能医学领航者叶哲伟:二十载拓路从首例手术到教育体系

记者 常怡

通讯员 兰子君

作为医者,他奔走在手术台、课堂、国际医学舞台、灾难救援前线;作为科研人员,他率先提出了智能医学的概念,并亲自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由混合现实技术引导的髋部骨折微创手术。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智能医学研究室主任叶哲伟,在智能医学领域深耕20余年,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智能医学》国家教材,为智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叶哲伟的事迹无疑是无数医者奉献精神的生动缩影。在这个属于医师的节日里,记者走近这位集医者仁心与科研锐气于一身的“生命守护者”,听他讲述致力于临床、科研与教育之间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1518_275.jpg

开创智能医学新天地:混合现实技术重构医疗边界

8月15日,记者来到协和医院智能医学研究室,叶哲伟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敏捷跳跃。自1999年涉足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数字化建模研究以来,这位拓荒者已在智能医学领域深耕二十余载。

“我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是研究精原细胞方向,发现精原细胞没有办法在体外建立细胞系。当时我就想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建立纯的精原细胞系,有没有可能现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字化的克隆,建一个精原细胞数字模型出来?”谈及跨界初心,叶哲伟坦言,好奇心与创新思维是最初的驱动力。正是这份探索欲,促使他牵头创建协和医院智能医学研究室,带领团队在医学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持续攻关,先后斩获多项国家级课题资助。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1530_899.png

2017年6月26日,叶哲伟完成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的髋部骨折手术,让虚拟三维影像与患者实体解剖结构精准融合,开创了骨科手术“可视化”新纪元。2018年,他带领团队再破纪录,成功实施跨越3700公里的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三地远程会诊手术,为远程医疗模式变革提供了里程碑式的实践样本。

在智能医学的实践应用中,叶哲伟团队同样硕果累累。湖北恩施州一名76岁农妇在劳作时不慎从3米高处坠落,全身多处骨折,合并截瘫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情危重不适合长途转运。他们为该患者成功实施“5G混合现实医疗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这也是全球首例“5G混合现实远程医疗云平台技术”手术。术后一个月,这位瘫痪在床的农妇患者成功恢复下地行走。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1508_465.png

叶哲伟称,这次会诊运用人工智能处理数据、混合现实呈现数据和5G技术传输数据进行集成,是一次科技创新融合。2021年,团队的“5G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赛中获得了本届大赛“最受关注度奖”,这是全球1200支参赛队伍中5G赛道唯一的医学获奖队伍。

搭建学科教育体系:医工交叉书写教材新篇

这些年,在推动临床实践的同时,叶哲伟更着力构建智能医学的理论根基与教育体系。

“医生需要接受多年训练和学习,才能读懂CT、核磁共振、超声等影像检查结果,从而将看到的二维平面影像在脑海中形成三维立体影像。”针对这一临床痛点,他带领团队编写了《骨折三维立体分型观测》,通过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医生更精准直观地认知三维骨折形态,提升手术规划与引导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1526_079.png

他创新性将时间轴引入三维全息影像展示,实现患者全病程的四维动态呈现,为临床诊疗和科研提供了全新视角。

而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智能医学》国家教材,更成为学科建设的里程碑。这部2018年纳入国家卫健委“十三五”住院医师规培教材序列、2020年8月正式出版的国家教材,不仅开阔了年轻医生的学术视野,更系统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4a1c2b6fc68d14816e2dfaf3e3f50420.jpeg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对此作出评价:“开辟了我国医学教材领域的先河。在智能医学方面,起到了开创、引领、示范的作用,意义深远。”

叶哲伟主编的学术专著《医学混合现实》更获国际认可,微软确认该书为全球混合现实领域首部医学专著后,特地邀请叶哲伟教授在微软中国总部举办了全球首发式,该书也成为微软总部的官方礼品用书。

目前,叶哲伟正担任总主编组织编写“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智能医学系列教材,已有三十多位院士团队加入编撰,这套教材将填补我国高等教育智能医学教材的空白。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已有79所高校开设智能医学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亦父亦友:温柔底色成就成长力量

在科研与教学之外,叶哲伟的家庭生活同样充满温度。“我们不仅是父女,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女儿叶雨恬眼中的父亲,是给予她无限尊重与陪伴的引路人。无论是学业困惑还是生活烦恼,她总愿第一时间与父亲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2342_330.jpg

这份松弛感在叶雨恬追求艺术梦想时尤为珍贵。当身边人质疑“学艺术不稳定”时,叶哲伟却认真帮她查阅院校资料、陪伴她到画室求学、一起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在叶雨恬心中,父亲从不说“你要优秀”,却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她“你可以做更优秀的自己”。

这种亦父亦友的情谊,让她在成长路上少了迷茫拧巴,多了笃定从容。正是这份对生命与梦想的尊重,让叶哲伟在医学探索与人生修行中,始终保持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培育创新火种:跨学科融合点亮医学未来

“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是医学创新的核心动力。”叶哲伟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二十载学科建设历程。早在《智能医学》教材筹备阶段,他就将激发年轻人的跨学科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微信图片_2025-08-19_182608_010.png

在他的推动下,协和医院智能医学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多学科团队深度联动,构建起“医工交叉”的创新生态。团队同时与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展开密切合作,实现前沿技术与临床需求的精准对接。

“叶教授总是鼓励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在医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点寻找创新突破口,这种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潜力。”团队成员杨佳铭表示,叶教授也十分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告诉大家有什么困难就及时找他,在临床科研和生活中都给了大家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展望未来,叶哲伟初心不改:“将继续以医学需求为导向,推进前沿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跨学科创新人才,为智能医学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