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治:匠心制茶,让木兰茶香飘万里

085a5d7e8058e67fbc03ff74c4b8beb6.jpeg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黄士峰

通讯员 黄宣

海报设计 彭植

一阵夏雨过后,武汉黄陂区李家集街泡桐店村的茶山还浸在薄雾里,罗国治的鞋子已沾满晨露。他穿梭在茶垄间,指尖拂过嫩绿的茶芽,轻轻一掐,将一片含着雨露的嫩叶送进嘴里品尝,“鲜,对味儿。”他笑着说。

从手握一捧青叶到带动一方产业,这位深耕茶业三十二载的黄陂制茶匠人,用岁月将荒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茶园,把制茶技艺化作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这位“武汉农匠”,不仅让400余亩茶山焕发新生,更带领500余户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氤氲茶香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单枪匹马拓荒创业到现代化生产车间,从手工作坊到产业链带动,罗国治的故事,是新时代黄陂企业家坚守乡土、敢闯敢拼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27256c3668a7430b2bd279d210d87f9.jpg

初心与坚守:从偷师学艺到武汉农匠

1993年,17岁的罗国治第一次接触手工制茶,便被这门传统技艺深深吸引。“年轻的时候做纯手工茶叶,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忆起学徒时期的艰辛,49岁的罗国治眼中依然闪烁着执着而热烈的光芒。学徒三年后,罗国治在武汉市的一次制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顺理成章就出师了。”他回忆道。

d822fb923982b41cf17272f2ef5382df.png

当时,村里一家茶厂请了一个杭州的师傅,为了精进制茶技艺,他每天给师傅打饭、做小工,慢慢地师傅被他的诚意打动,教了他一些制茶诀窍。后来,他又多次前往杭州偷师拜师,“断断续续有四五年,每年都去。”这种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让他在茶苗培育、鲜叶采摘、成品茶制作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到技艺。

“为什么说一杯好茶没有相当的功底做不出来?因为每一年的茶叶都根据气温、水分、雨水来决定,所以说每一年的茶叶做法都不一样。”采访中,罗国治向记者介绍透露一些“秘诀”——杀青是绿茶制作的关键步骤,对温度的控制、杀青程度的把控全凭经验,这种“手上功夫”正是传统制茶技艺的精髓所在。用双手与茶叶接触做出的茶,带着手掌的温度,凝聚了手工制茶人的心血,更具有灵魂。

正是这份执着与匠心,让罗国治的成品茶多次代表黄陂参加省、市评茶比赛,获奖无数。2023年,他凭借手工制茶这一技艺获评“武汉农匠”,并荣获“武汉市高级职称专家”称号。从一名普通茶农到制茶大师,罗国治用三十二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1e4c42a49c89513fb7afe834a6d5c773.jpeg

发展与转型:带动50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初见罗国治,皮肤黝黑,胳膊粗壮,身材健硕,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与鲜嫩茶叶打交道的人。

“我的皮肤从17岁接触茶叶开始就没白过,没有缓过来。”他打趣道。回想起创业初期,罗国治依旧直摇头。当年他获得制茶比赛头名后,原本可以在厂里安心当个职业制茶师,但他“特别喜欢冲,有机会必须上”凭着一股冲劲儿,他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地种植茶叶。

采茶时节,他住在茶园旁的一个牛棚改造的屋子里,夏天蚊虫肆虐,早上起来身上被叮得大包小包的,遇到下雨天,到处漏雨,“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他回忆道。

鲜叶不能久放,为了抢收,纯手工制作比较耗时,“当天鲜叶必须当天炒好,往往连续几天没怎么休息,站着都能睡觉。”

ebe8c7b66b02ceafad99252388153ac.jpg

千禧年前后,黄陂区的茶产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茶农种植技术落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狭窄。但是罗国治凭借最优的产品,在当地脱颖而出,很多人慕名上门购买。到了2004年,罗国治的家拥有了100多亩茶园,当年总产值达到了60多万元,后来又陆陆续续扩大生产,茶园面积超过了400亩。

正当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时,罗国治不满足于现状,“想搞大,承包面积超过1000亩。”带着这样的野心,2010年,他在外地承包了千亩茶园。然而对市场认识不足的他,亏了上百万元,铩羽而归。

再次回到泡桐店村,他仔细复盘,在村里走访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李家集街不少村民大面积发展茶园,然而制作和销售成了大问题。“我有设备,有固定销售渠道,这不正是我的强项么?”罗国治一拍大腿,一方面收购鲜叶自己加工,一方面帮忙代加工,以及代销售。

99a678b6b8091193cb885cb5fb36057b.jpeg

“我们每年的茶叶销售都不用操心,采完之后交给罗老板帮我们销售。”在李家集街泡桐店村,村民们都称他为“罗老板”。作为当地茶叶收购的“定盘星”,罗国治每年收购万余斤鲜叶,但他始终坚持现场教学,把茶园变成移动课堂,手把手教茶农辨别适合炒制的鲜叶,耐心讲解每一个种植和采摘细节。这份执着,让昔日粗放种植的茶农逐渐蜕变成掌握标准化生产的土专家。

他通过技术指导、鲜叶收购、技艺传承等方式,带动50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附近十里八乡家家种茶叶,合作社又带动其他邻近村200多位农户,每年清明前可产1000斤干茶,一个农户一个季度就可增收2000多元。

f1cab6e6b3aed32032fe7b88ee1b618.jpg

传承与创新:让一杯木兰茶香飘万里

面对传统制茶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这位年届五旬的匠人展现出开拓者的锐气与魄力。2017年,在黄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罗国治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他开始谋划打造黄陂本土品牌。

“制茶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他斥资50万元引进智能萎凋机、数控揉捻机组等先进设备。新设备让茶叶品质稳定性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设备更新上,更贯穿于整个产业发展思路。他明白,唯有与时俱进,传统茶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a477372f2bca712569c4772efb34591.png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罗国治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六年来,他已收徒30多个徒弟,不少人成为黄陂区茶产业的先锋力量。跟随罗国治学习制茶10余年的张芳,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在2023年成立了芳韵茶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手工做茶是我们老祖宗千百年演变过来的一种加工工艺,在我们这一代我们不能丢,我们还要传承给下一代。”罗国治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令人动容。90后胡愿红返乡承包茶园,在罗国治的带领下,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轨。胡静是他带过最年轻的徒弟,大学毕业后返乡做茶旅,搞得风生水起。

面对年轻人入行少的现状,他表示:“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这种传承精神,让黄陂茶产业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未来我将进一步学习提升制茶的技艺,同时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制茶这个行业中来,为黄陂区的茶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一杯木兰茶香飘万里。”罗国治的愿景朴实而远大。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9608.html

(0)
江城网的头像江城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23日 下午4:55
下一篇 2025年7月23日 下午4:56

相关推荐

  • 双休日阵雨伴强对流 下周高温卷土重来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雯洁)7月12日全省多云,省内多地将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中东部局地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中东部最高气温将小幅降至31~34℃,西部维持34~37℃。预计14日起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我省高温天气将再度发展加强,多地最高气温又将再度升至37~39℃。 7月11日,我省多地出现分散性雷阵雨,高温范围缩减,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3~36℃,最高…

    2025年7月13日
    3400
  • 武汉警方摧毁一特大犯罪团伙

    投资“文票”获利千倍, 武汉一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反诈民警潘黎闻讯反向操作, 以“想一起赚大钱”为由 跟着老人一起进入诈骗公司, 卧底摸清其底细后, 与战友一起端掉 特大养老诈骗犯罪团伙, 抓获涉案人员118人, 查证涉案资金7.8亿多元, 冻结赃款1.5亿元。 7月21日,记者从警方获悉, 该团伙数十名骨干成员获刑。 民警正在办理特大养老诈骗案——“梅…

    2025年7月21日
    2100
  • “知音湖北 旅游消费季”在赤壁启动 三国英雄穿越时空推介荆楚景点

    湖北日报讯 (记者夏中华、通讯员童金健、吕志海)4月26日晚,湖北省旅游景区提质赋能展示交流活动暨“知音湖北 旅游消费季”启动式在咸宁市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举行,同步全球首演《赤壁借东风》沉浸式实景演艺项目。 为激活“五一”期间文旅消费市场,我省将提供“穿越青铜纪”VR剧场、“夜上黄鹤楼”光影秀、荆门圣境山低飞体验等100余个多元化消费场景,开演荆楚文化代表作…

    2025年5月23日
    7200
  • 夏日武昌双湖桥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生态美景重现

    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费帆 赵婕敏 李玲 夏日江城,绿意涌动。 “湖中有喷泉,散步时总能看到野鸭游过,空气里都是青草香。”7月24日,市民李女士路过东湖路时,感慨双湖桥片区的城市面貌变化。武昌区结合“夏日荟聚·来武汉凑热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聚焦“四线一口”、水域岸线、公园绿地等整体环境改造提升,将昔日的城市湖泊及两岸打造成集生态涵养、市民休闲、…

    2025年7月24日
    1900
  • 干货,产品经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做错了,做再多也是无用功

    2017年4月17日
    780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