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善文 张玮桢
7月中旬以来,武汉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面对酷暑考验和夏季治安特点,武汉公安特警调整巡逻频次和密度,全力守护城市夏日安宁。
联勤联动 指令直达极速响应
夏季夜生活丰富,市民游客夜间出行密集。江汉路步行街“宝子,辛苦了!这么热还来武汉玩”的广告牌下,是循礼门武装巡逻小组的必巡点。特警队员李潮克斯和2名队友组成“巡控最小作战单元”在江汉路全副武装巡逻时,战术腰带、战术背包、闪烁着肩灯的特警制服,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呼叫循礼门武装巡逻小组,附近有持械警情,请前往处置!”7月9日傍晚,电台突响,一条指令从市局指挥中心直达街面特警巡逻车组,车组长李潮克斯和队员立即背上防暴装备,跳上巡逻车。
在巡逻车上,特警队员立马联系报警人,了解到报警人是水果摊主,一名醉酒游客抽走水果摊上的西瓜刀,踉踉跄跄,骂骂咧咧地走进小区停车场。
边问摊主情况,边拉响警笛向案发小区疾驰。队员们穿戴好巡逻车里备好的护具、盾牌和钢叉后,立即与二七路警务站3名民警汇合,在小区停车场的角落里将醉汉围住。盾牌手首先上前推盾,钢叉手立即跟上,用钢叉让醉汉失去重心将其放倒,警务站民警安全上前上铐。随后,醉汉被送到江岸区分局新村派出所,循礼门武装巡逻小组返回驻巡点恢复值守。
武汉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支队负责人介绍,全市11个武装驻巡点,从“定点值守”优化为“动态巡控”。为了让警力调度更科学、更高效,支队20名警力进驻情报指挥中心,扁平化地将指令直通街面的特警巡逻车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指挥层级,缩短了响应时间,让出警“再快一分钟”。
“步巡+车巡” 密织网络全域覆盖
7月20日,正午的武汉站东广场,地表温度逼近50摄氏度,热浪翻腾。特警队员郑杨调整着身上20斤重的防弹衣和头盔,警服后背被汗水浸透,肩头、后背的汗水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霜。
“报告情指中心,武汉站驻巡组正在东广场旅客入口开展武装驻巡工作,人员装备齐全,目前情况正常。” 这位“00后”特警刚完成第2次步巡,对着肩上的对讲机汇报。
“我们不仅要在驻巡岗站岗,还要穿着装备步行巡逻。”车组长伍星宇介绍,在城市重要“门户”武汉站,每天他们要在地面广场、候车厅、地铁线等人流密集的重点路段开展多次步巡,贴身护卫旅客安全。“我们每天的微信运动都超过2万步。”
“钢叉、盾牌、防刺服随车携带。”每日他们会沿着武汉站周边车巡至少2个小时,处置范围辐射周边10公里。
6月底的一天,伍星宇、熊传兴、郑杨三人行至武汉站P3停车场时,发现车辆严重堵塞,大量人群聚集。三名队员立即下车,穿过人群发现是两名网约车司机因出场排队等候时间过长,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推搡扭打,围观人群拍照起哄。
“都住手!”伍星宇、熊传兴进入人群中将两人分开,郑杨对围观人群喊话:“这里是停车场通道,请勿拥堵,大家有序离开!”随后,队员们将两名涉事司机带到武汉站警务室调解。
“街面巡逻不仅可以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更能确保在群众遇到危难时,第一时间出手相助。” 伍星宇说。
目前,各分局科学整合快反机动队、警务站、检查站等巡逻力量。
今年5月刚成立的长江新区分局反恐怖和巡特警大队,在辖区重点区域及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7月5日下午,烈日当空,地面温度超40摄氏度,阳逻片区巡逻组行至柴泊湖路段,眼尖的民警朱鹏发现一位老人倒在滚烫的人行道上,意识模糊,随身物品散落。
“不好!可能中暑了!”朱鹏箭步上前,迅速将老人移至树荫下,解开衣领,一边呼唤,一边用矿泉水为其降温,同时紧急呼叫120。现场发现处置及时,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7月以来,武汉市公安局将夜市、娱乐场所、纳凉广场、步行街等纳入勤务必巡点、必巡线,通过动态化“步巡+车巡”,让警灯看得见。警车在主干道和重点区域循环巡视,巡逻民警“迈开步子”深入大街小巷,确保在人民群众遇到危难时,警力能迅速到达。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