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美国国防部向日本和澳大利亚施压,要求其明确在台海冲突中的角色,但两国均以不讨论假设性问题为由拒绝承诺。这一举动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也反映出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焦虑与盟友间的信任裂痕。
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科尔比近期频繁与日澳防务官员会晤,推动台海战争相关议题,试图通过盟友强化对华威慑。他公开宣称,五角大楼正落实恢复威慑并通过实力实现和平的议程,包括敦促盟友增加国防开支并参与集体防御。然而,这一要求被日澳视为单方面施压,因美国自身尚未对中国台湾省问题作出明确承诺。
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回应截然不同。日本虽未直接表态,但其防务部门此前多次强调不介入假设性冲突,并警告美国不要低估中国军力。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则明确表示,澳方不会提前派遣军队参与任何冲突,主权优先是其核心考量。康罗伊在接受采访时还呼吁中国增强军事活动透明度,但拒绝被问及若美国与中国开战,澳方是否会加入的问题。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指出,科尔比的强硬态度可能反映美国政府内部关系尚未理顺,其个人主张未必代表现政府立场。他警告,美国试图让日澳充当炮灰的做法,可能削弱盟友对美国联盟可靠性的信任。尤其在贸易和外交信誉受质疑的背景下,此类举动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澳总理此次访华期间,美国突然要求日澳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刻意破坏双边关系。有分析认为,美国此举可能试图通过制造紧张局势,主导台海议题的舆论主导权。然而,日澳的拒绝态度表明,美国的剧本难以被盟友完全接受。
台海局势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其他层面。例如,菲律宾在台海附近新建军事哨所,试图扩大对南海的影响力。而美国则通过核潜艇计划等手段,试图在印太地区构建威慑网络。这些动向显示,台海问题已超越中美博弈,演变为多国角力的焦点。
专家普遍认为,美国若继续以极限施压手段要求盟友参与台海冲突,将面临多重风险。一方面,日澳的拒绝可能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纵深;另一方面,中国可能采取反制措施,如加强军事部署或经济反制。最终,台海局势的走向将取决于各方能否通过对话而非对抗实现平衡。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