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百万元负债村蝶变产业强村 能人返乡苦干带来山乡巨变

访客 2025-09-13 15:11:49 6703
一个曾经负债百万元的村庄,通过能人返乡苦干,成功蝶变为产业强村,这个山乡巨变的故事,展示了通过产业发展和努力工作的力量,如何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能人们的努力和智慧,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华丽转身。

“路修通了,水到家了,手机有信号了,村里有了产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站在毛家冲村整洁的村道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纲全感慨万千。从2005年负债百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毛家冲村的蝶变,离不开这位带头人的20年坚守与实干。

百万元负债村蝶变产业强村 能人返乡苦干带来山乡巨变

程纲全

不负乡亲期待

放弃城市安稳富足生活毅然返乡

2005年的毛家冲村,是新洲区凤凰镇出了名的“老大难”。村级负债高达100多万元,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们吃水靠打井,水质差且干旱季节经常缺水。通信基本靠“吼”,大部分区域没信号,打电话得跑到几公里外的山顶上。

更令人忧心的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严重不足。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两委”班子经常换,村民对未来失去信心。

当时,程纲全在武汉做生意,年收入20多万元,已在城市站稳脚跟,生活安稳富足。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破败景象,他总是五味杂陈。“2005年村‘两委’换届时,因为我有在村小学教书和乡政府工作的经历,老支书和乡亲们找到我,希望我能回村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程纲全回忆道。

程纲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接下了这个担子。

百万元负债村蝶变产业强村 能人返乡苦干带来山乡巨变

程纲全(左二)入户开展工作

破解“三难”

修路引水通信号打通“生命线”

回村后的第一年,程纲全坚定了修路的决心。

2006年,程纲全带头捐款8000元,和村“两委”成员发动乡亲们自筹资金。但这些钱对于修建一条真正的水泥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了筹集更多资金,程纲全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奔波之路。他频繁往返于新洲和武汉市区,向政府部门争取支持,向在外创业的老乡诉说家乡的困境。

他们遭遇了无数次的拒绝和挫折。“但我始终没有放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程纲全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经过长达6年的不懈奋斗,他们成功筹集到3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全村9.8公里村级公路的硬化贯通。

路修好后,程纲全又着手解决吃水难题。他带领村“两委”成员翻山越岭,四处寻找水源,最终确定了从邻村引水的方案。他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过努力,村民们逐渐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自来水终于通到了每家每户。

通信难题也是这样磨破鞋底解决了。村里建起了基站,信号覆盖全村。

百万元负债村蝶变产业强村 能人返乡苦干带来山乡巨变

程纲全(右二)在沙盘上推介乡村产业。

点亮希望

古法红糖酿出甜蜜事业

基础设施改善了,但村民收入仍然微薄。程纲全意识到:必须发展产业。

“如何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程纲全陷入了新的沉思。2008年,他想到在外创业成功的发小陈爱国。在他的坚持和乡情感召下,陈爱国终于决定回乡投资,计划利用祖传红糖熬制工艺建设古法红糖生产基地。他们迅速行动起来,流转土地,打造成甘蔗种植基地。

然而土地流转工作并不顺利。村民陈大爷回忆:“大家担心土地流转后没地种了,生活没保障。程书记带着干部天天来家里,给我们算经济账,说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还能去基地打工,比种地强多了。”

程纲全带领村“两委”成员日夜走访,逐户宣讲土地流转政策,解答村民疑问。他们的真诚和耐心打动了村民,土地流转顺利完成。2016年,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建成,这是毛家冲村迎来的第一家像样的企业。

在首家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旭华园、凤鸣、乐田等5家生态农业企业相继落户毛家冲村。全村共流转荒地2430亩,形成了古法红糖、精品苗木、茶叶种植、生态养殖、休闲疗养等主导产业。今年,村里又引进企业建成人工智能产业园。这些产业每年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5万余人次,年务工增收400余万元。

回顾近20年的奋斗历程,程纲全感慨:“乡村振兴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硬骨头’,还是产业发展的‘深水区’,都需要我们敢于担当、善于作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