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更新家居生活时,面临着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扔旧的比买新的还难。无论是更换家具、家电,还是处理旧手机等电子产品,市民们常常陷入想换新,又舍不得扔旧的两难境地。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抑制了消费意愿,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痛点。
家住浦东的刘女士向记者诉苦:家里的皮沙发用了五六年,最近想换个新的,可没想到处理旧沙发比买新沙发还麻烦。她联系了物业,对方表示清运要收200元,而她又担心回收公司不收这一款。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小区中并不罕见。许多市民在装修或更换家具时,都会遇到废旧物品难以处理的问题。有的选择偷偷丢弃在小区角落,但这种方式不仅违法,还可能引发火灾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废旧家具、家电在住宅小区中属于大件垃圾,居民不能随意丢弃,基本都需要付费清运。然而,收费标准并不统一,从50元到500元不等,部分老旧小区甚至免费。这种收费混乱的现象让居民感到困惑和不满。例如,桑小姐抱怨道:同样一部废冰箱,我妈住的小区收50元,我这里要收150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件垃圾的清运过程缺乏透明度。部分小区要求业主自行将物品搬运至指定堆放点,如需上门服务则额外收费;另一些小区则由物业直接对接第三方清运公司。这种服务标准的不统一,加剧了居民的不满情绪。此外,居民对清运车辆是否装满、费用分摊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存在疑问,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对整个过程缺乏信任。
针对这一问题,市人大代表陆益指出,二手家具家电的处理渠道不通畅,只能作为建筑垃圾付费清运,且价格高昂。他建议,应规范清运价格,同时搭建旧家具家电处理平台,激活装修、家电等消费市场。此外,市人大代表邹彩玲也提出,应建立清运单位与居民的直联机制,公开清运联系方式,并规范清运单位与物业的《委托协议》,明确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上海部分区域正在探索一站式收运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收集+短驳+清运的全流程服务,实现了收费标准的透明化:居民只需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专业无废管家便会主动联系确认投放信息及费用标准,随后提供上门搬运服务,最终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费用结算。这种明码标价、全程可视的服务模式,有效消除了中间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与此同时,市商委也在积极推动废旧家电家具的回收利用。去年5月,市商务委牵头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提出打造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升级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数字化发展等12项重点任务,支持4家企业认定为国家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企业,支持7个再生资源领域项目纳入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支持范围,通过试点工作深化推进两网融合,提升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专家认为,要让大件垃圾收运价格真正透明,不能仅停留在规范清运环节。陆益建议,应打通旧家具家电回收利用的完整链条,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比如可以探索积分兑换模式,居民处理旧家具获得的积分可置换监理服务、垃圾清运券或停车券等实用权益。同时,进一步扩大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将更多品类的大件家具家电纳入补贴范围,并适当放宽回收标准,以满足居民物尽其用的心理需求,同时以较低成本激发二次装修的市场潜力。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进,上海市民在处理垃圾方面也展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例如,为了应对湿垃圾破袋的难题,一些市民自制了破袋工具,解决了手脏的问题。然而,这些创新大多集中在个人层面,对于废旧家具家电的处理仍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废旧物品的规范化、高效化处理,真正实现资源增值而非付费负担。
上海市民面临的扔旧比买新还难的尴尬,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大课题。只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市民配合,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环保、高效的生活环境。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