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戴家村曾是一个被岁月遗忘的小山村,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传统农业的局限制约了村庄的发展。然而,随着当地“一村一业”政策的实施,一次大胆的尝试让这个沉寂的小山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之路亦越拓越宽广。
是什么力量,让戴家村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充满希望与奇迹的小山村,探寻其蜕变之旅。
珍菌“种”出新希望
5月22日,记者来到戴家村。此时,羊肚菌的收获季虽已悄然落幕,但干菌的销售工作仍进行。走进这个静谧的小山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村民们脸上绽放的笑容,诉说着村庄发生的变化。
在95岁的村民戴继英眼中,戴家村和许多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庄一样,面临着发展的重重困境。随着年轻劳动力如潮水般外流,村庄常住人口锐减至18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140人,70岁以上老人约80人。
曾经,村里以种植玉米、桃子和猕猴桃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然而,受限于较小的种植体量,农业产业始终难以形成规模。每年收获时节,村民们只能载着收获的瓜果蔬菜,前往集市售卖,辛苦奔波却收入微薄。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博山区实施“一村一业”政策之后。2023年11月,村“两委”敏锐捕捉到发展机遇,果断盘活了村里的2座闲置大棚,毅然决定尝试种植珍稀菌种——羊肚菌。起初,村民们心中满是疑虑,这从未接触过的羊肚菌,真的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带来收益吗?
就在大家心怀忐忑之时,村里的“80后”党支部书记王华挺身而出。他原本在外闯荡,目睹了其他村庄的蓬勃发展,内心深受触动,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与改变现状的决心,毅然选择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种好羊肚菌,王华四处奔波学习种植技术,回到村里后,更是日夜守在大棚里,与村民们一同精心照料那700余平方米的“希望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4月,大棚里的羊肚菌迎来了丰收,足足有300余斤。然而,喜悦之余,销售难题又摆在了大家面前。王华没有丝毫退缩,他大胆摒弃了传统的销售模式,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线上销售,尝试在网上打开羊肚菌的销路。
土产乘“网”越山峦
在线上销售中,王华将戴家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村民们朴实无华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那青山绿水间,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仿佛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随着前来采购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羊肚菌供不应求,村里的其他土特产也借着这股东风打开了销路。
“在过去的2年间,仅羊肚菌一项,便累计实现收入约7万元,还解决了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发展‘一村一业’的红利。”王华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敏锐地意识到短视频平台的巨大潜力。
眼下,王华每天都会坚持与村民们一起拍摄短视频,与很多“网红”书记的风格不同,他的视频以朴实的故事叙事为主,聚焦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王华的镜头下,戴家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展现出最本真的模样,那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经过2年的探索,王华和村民们逐渐摸清了利用短视频平台销售家乡农产品的门道。春天,是鲜嫩羊肚菌的收获季;夏天,菜花、杏、桃挂满枝头;秋天,猕猴桃、梨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冬天,热气腾腾的煎饼传递着浓浓的乡情。戴家村的土特产,正在一条条精彩视频的加持下,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现场采访看到,如今的戴家村,早已今非昔比。曾经冷冷清清的村庄,如今时常有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村里漫步游览,品尝新鲜的农产品,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村民们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1236”工作法的激活效应
实地调研,记者发现,戴家村以羊肚菌种植探索“一村一业”,借助互联网破题山村农产品销售,不仅是池上镇农业转型发展的缩影,更是当地以“1236”工作法推动“一村一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自2023年起,池上镇锚定“富民、强村”目标,以“一村一业攻坚突破”为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据统计,2023年全镇44个村策划实施特色产业项目54个,实现收益280余万元;2024年项目数量增至55个,收益突破311万元。2025年,全镇已策划项目84个,计划投资871万元,乡村振兴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通过创新实施“1236”工作法,池上镇即坚持“一个中心”——以“一村一业攻坚突破”为中心;锚定“两大目标”——富民、强村;实施“三项措施”——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一本账落实;推广“六种模式”——联村发展、村企共建、林果更新、设施农业、文旅融合、特色种植。
在“1236”工作法的推动下,池上镇各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戴家村的羊肚菌种植、池埠村的杂粮加工一体化项目、鹿疃村的设施农业采摘园……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群众受益。
下一步,池上镇将继续深化“1236”工作法,以更精准的政策、更务实的举措、更高效的服务,推动“一村一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刘亚琳 孙建超 鹿传慧)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