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近日,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拿了6.39亿年薪的消息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一数字,在当下多数行业内卷、打工人为生计奔波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也引发了无数人的质疑与吐槽。
1
天价年薪背后
乍一看,6.39亿的年薪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足以让无数打工人望洋兴叹。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串数字背后的真相时,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原来,这6.39亿中,绝大部分是因公司在2024年达到交付50万辆的目标而触发的期权激励,真正的年薪只有266.5万元。
理想汽车也回应称,这只是会计上对期权潜在价值的预估,李想若要执行该期权方案,不仅没有任何收益,还需要倒贴320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3亿元。
从财务角度来看,这种股权激励的方式似乎无可厚非。毕竟,在新能源车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将高管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绑定在一起。
事实上,不止理想,中国造车新势力普遍都采用“低底薪+高股权激励”模式,将高管收入与销量、市值深度绑定,以应对行业高增长、高风险特性。例如,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薪酬总计为811.9万,其中工资及薪金为8.8万元,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为788.8万元,社保、住房及雇员福利为14.3万元,股权激励占比约97.2%。
然而,公众对此却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企业为高管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是对普通员工的不公平。毕竟,在当下经济环境面临不确定性之时,很多人还在为了生计而奔波,而李想却能“轻松”拿到如此高额的薪酬,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愤怒和不满?
再加上,李想拿这笔钱的时间点,整个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行业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威马汽车申请破产重整,创始人沈晖被曝出国;高合汽车宣布停产,创始人丁磊“失联”;哪吒汽车被曝资金链断裂,裁员风波不断;蔚来继续巨亏,极越汽车崩溃后等待重整……而理想却成了少数“挣钱的车企”之一。2024年财报显示,其交付量达50.05万辆,位居新势力第一;营收1445亿元,净利润80亿元。在一众企业爆雷、创始人跑路的情况下,李想硬是把理想拉成了盈利的新势力销冠。叫人怎么能心里平衡?
2
业绩与程序正义的博弈
此外,李想的高薪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除了数字本身的刺激外,还在于目标调整引发的程序正义质疑。
理想汽车原本在2023年底喊出的目标是2024年交付80万辆,可到了年中,目标却变成了50万辆。这一变化让不少人觉得这是“KPI自己设,自己改,再自己领奖”,程序正义显得有点弱。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背后的现实因素。2024年初,MEGA车型失利,销量低于预期,加上新能源市场集体遇冷,理想不得不调整策略,转向“止损与稳增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能完成50万辆交付,逆势交出净利润,成为新势力里唯二盈利的一家,李想这一年确实打了一场硬仗。
此外,有报道指出,理想汽车的激励方案早在2021年就已披露给投资人,经过了董事会和股东的通过,并非李想一人说了算。
3
理想并非高枕无忧
然而,李想和理想也并非能高枕无忧,躺着赚钱。随着行业同质化的加剧、头部效应的愈演愈烈,理想汽车正面临多维围剿。
作为销量基石的L系列已显露疲态。近四个月单月销量始终徘徊在4万辆门槛之下,较去年下半年明显回落。L6作为去年拉动增量的主力车型,销量已回落至上市初期水平,L7单月销量更是持续低于万辆。
随着问界M8、领克900、深蓝S9等十余款中大型SUV竞品密集入场,“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战已演变为贴身肉搏。问界M9更以7万台累计大定订单,从理想L9手中夺走40万以上高端SUV销冠宝座。
此外,麦肯锡报告显示,中高端市场的智驾功能正从“加分项”蜕变为“必选项”,而理想引以为傲的VLA智驾系统要到下半年才能量产,技术领先性尚待验证。
面对增程市场2.1%的市占率下滑,理想将希望寄托于纯电赛道。延迟一年发布的i8、i6两款车型承载着14万辆的供应链预期,但据一见Auto报道,理想内部对两款纯电车型销量预期偏保守,预计理想i8和理想i6销量为5万,纯电预期总量为6万。
此外,在Model Y占据主导地位、蔚来ES6月均6200辆的高端纯电市场,理想既要解答“为何选纯电而非增程”的消费疑问,又要应对零跑等“半价理想”品牌的向上蚕食。而海外市场拓展与四五线渠道下沉的战略布局,短期内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销量支撑。
在二级市场上,理想的股价也从去年初的182.9港元历史高点逐步下滑至如今的112.9港元,其不过28倍的PE(市盈率),反映出投资者对理想接下来成长性的疑虑。
理想汽车在争议中前行,未来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仍需时间来检验。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