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大米”十月稻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总收入57.45亿元,同比增长18%;经调整净利润达3.5亿元,同比大增115.5%;股东应占利润亦从去年的亏损6486.3万元跃升至2.0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在这组靓丽数字背后,十月稻田的业务结构、渠道布局与管理机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可持续性与长期增长潜力,正受到市场的多方审视。
1
玉米异军突起,大米增长乏力
从产品结构来看,大米依旧是十月稻田营收的压舱石,但其增速已显疲态。2024年全年,大米产品实现营收40.14亿元,同比增长仅4.8%。对比之下,玉米产品成为年度“黑马”,营收达8.15亿元,同比暴涨523.2%,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2.7%跃升至14.2%。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年报的封面设计中,大米仍居“C位”,但玉米产品首次被并列置于主视觉两侧,似乎在暗示产品策略的微妙转向。
2
渠道由上向下
从渠道来看,2024年,十月稻田的核心销售渠道依旧聚焦于线上,该渠道实现营收33.06亿元,同比增长8.9%,但在总营收的占比从23年的68%降至62.7%。其中来自电商平台的收入由上年度的人民币2,836.5百万元减少16.0%至本年度的人民币2,384.0百万元,来自在线自营店的收入由上年度的人民币469.1百万元增加158.9%至本年度的人民币1,214.6百万元。
显然,十月稻田在有意弱化对电商平台的投入,将战略目光聚焦于线上自营店与现代商超渠道。报告期内,现代商超渠道实现营收10.13亿元,同比增长55%。在总营收的占比从上年的13.4%扩大至17.6%。据了解,目前十月稻田线下产品铺货已触达胖东来、山姆、永辉、沃尔玛等知名连锁商超。
3
营销“豪投”背后:研发投入成隐忧
随着渠道结构调整和品牌推广升级,十月稻田的销售费用显著攀升。2024年,公司销售及经销开支达到5.14亿元,同比增加58.5%,主要源自社交电商平台的佣金费用增加,以及在户外广告、节日营销等方面的加码投放。
虽然在营销方面出售十分“豪爽”,但十月稻田在研发上却“捉真见肘”。2024年公司年报中仅一处提及“研发”一词,2023年年报更是只字未提,财务数据亦未单独列示研发支出。在缺乏技术护城河的情况下,即便目前推出的高端大米与高端玉米受到市场欢迎,产品竞争力能否长期维系仍是未知数。
4
投资“踩雷”、股价“膝盖斩”
除主业外,十月稻田在资本运作方面也面临挑战。2024年4月,公司花3.65亿元投资茶饮品牌茶百道,买入均价约为17.5港元/股。截至2025年5月12日,茶百道股价已跌至9.68港元/股,浮亏超45%。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度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产生亏损1.56亿元,主要来自茶百道等投资项目。
更雪上加霜的是,十月稻田自身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容乐观。自2023年以15.36港元/股登陆港交所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行,截至2025年5月12日,已跌至6.26港元/股,市值缩水近六成,市场信心显著受挫。
5
家族色彩浓厚,治理结构受关注
在公司治理层面,十月稻田仍保留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年报显示,公司五位执行董事中,仅首席财务官邹昊为外聘职业经理人,其余均为赵文君家族成员。其中,董事长王兵是赵文君的丈夫,董事赵淑兰是其姐姐,董事舒明贺则为外甥。这种“家族治企”模式虽有助于战略统一,但也引发外界对专业化管理和透明度的担忧。(内容来源|知谭商业)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江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gwhyjzz.cn/4965.html